Saturday, March 20, 2010

投资者笔记 - 人民币最快下季升值

2010年3月15日

投资者笔记
曹仁超

人民币最快下季升值

3月14日,周日。2007年10月30日恒指高见31958点,08年10月27日低见 10676点,09年11月18日恒指见23099点后何去何从?CRB商品指数2008年7月3日高见473.97,09年3月11日低见 203.46,2010年1月6日见293.75后又何去何从?油价在2008年7月11日见147.27美元一桶,同年12月19日见32.4美元一桶,最近见83美元一桶后又如何?股市、商品及原油价格无论高点及低点都已出现,甚至反弹亦已完成,之后又如何?上述都是2010年最难回答的问题。

牛二撞正各国退市

回望2000年3月至今,十年过去了,道指只是上上落;回望1997年8月至今,十三年过去,大量本港蓝筹股股价同样只是上上落落;再回顾1990 年至今,二十年过去了,日经平均指数又如何?传统所谓「买入后持有」论已没有市场,投资者发现一旦大树倒下,没有一个市场不受影响。至於A股牛市第二期是否一如我老曹估计从今年3月或第二季开始?牛市一期在大部分人缺乏信心中上升,牛市二期却要面对各国政府退市。A股到2007年10月市价已账面值五倍,08年11月跌至账面值一点六倍,目前是账面值二点二倍(2000年至今平均值是二点一倍),即股市已趋正常。股票有如十五隻吊桶,如何选股最為重要。

1980年消费佔中国GDP 50.8%,到2008年只佔35.3%;投资到2008年佔44%。过去三十年在改革开放政策下,出现投资太多、消费不足的情况,与1950年至 1980年日本相似。如任由上述趋势发展下去,将出现近似1980年代的日本资產泡抹,然后爆破……。所谓前车可鑑,中央政府已将经济发展方向改為内需為主。1980年至1990年中国消费佔GDP由50.8%降至48.8%,1991年至2000年仍只降至46.4%,可以说到最近十年才出现投资太多、消费不足情况,理由是1995年那次改革后,楼价、教育费、医疗费用上升等等因素,令人民把新增收入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,导致消费没有增加。城乡发展的不平衝,1990年城市人均收入只是农村200%,到2009年差距拉大到300%,加上过去十年中国最低收入的20%人口年收入升幅只有8.7%,而高收入的20%人口年收入升幅达17.1%;2000年最高收入20%人口收入是最低20%收入人口收入的四点九九倍,2008年两者差距达九点一一倍(香港更离谱,达到二十倍)。城乡差距扩大,贫富悬殊,造成有些中国人穷奢极侈但大量国人生活在贫穷线边缘的不公现象。

去年中国经济完成V形反弹,但美国、欧洲同日本又如何?会否出现W形走势?中国GDP增长率今年估计达8.6%,其他国家又如何?在全球高呼经济再平衡口号下,中国出口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愈来愈大,人民币面对的升值压力亦与日俱增,中国正进入内需型经济。过去三十年,香港在内需型经济下一再出现通胀通缩迅速交替,有多少间上市企业被市场淘汰?有多少间大企业不再是恒指成分股?

今年2月,内地不少城市宣布提升最低工资12%(為2008年11月17日以来另一次),希望有助缩窄贫富差距,亦有助中国製造业由劳工密集转向高新科技型,从大量消耗能源及资源型,转向环保型。另一方面,中国经济由製造业為主转向服务业為主,估计中国CPI另一高峰期在今年7月或8月,原材料价格恐怕到今年下半年将进入回落期,因此我老曹再一次建议大家减持资源股同能源股。人民币升值最大可能性在今年第二季出现,以压抑第三季CPI上升。在经济转型中,汽车股、运动服装股、超市、消费品、保险、银行、医疗、内房股等皆在被看好行列。睇淡的是能源股、资源股、化工股甚至电讯股。至於公路股、铁路股、基建股相信是中性。出口股同航运股是炒复苏概念,短期仍可睇好,中长线则睇淡。各位大可参考1982年至2007年香港经济的发展。

大行对内房股变得乐观

彭博向二十位分析员调查,估计人民币到2011年3月31日止只会升值5%,至6.5兑1美元(我老曹估计升幅更细)。Robeco Hong Kong(管理1940亿美元)的Victoria Meo认為,内房股经过去年8月至今调整,已到合理水平;其他如瑞信、瑞银、美银美林、摩根大通等亦对内房股变得较乐观,不认同「泡沫论」,虽然如此,但内房股平均O仍高达二十六倍,吸引力仍不足。BlackRock Inc分析员Bob Doll继续睇淡内房股,认為温总的讲话代表中央会继续打压内地房地產。中国地產分类指数今年首两个月下降10%,同期上证指数跌7.5%。

1971年8月美元不再同黄金掛钩后,全球经济迅速改变。例如金价熊市由1980年开始,长达二十年,到1999年才结束。香港普通住宅楼价由 1997年第二季开始亦可以出现长达七年的熊市,到2003年下半年才恢复上升(但至今仍未超过1997年8月水平)。2000年科网股泡沫爆破至今,仍是有反弹无上升。2007年10月次按危机令全球大银行股价跌到一塌糊涂……世界改变速度之快,令主张「买入后持有」的价值投资法信徒跟不上;反之,趋势投资法则大行其道。

1966年至1982年美国股市毫无吸引,港股则由1967年至1981年上升,升幅达二十七倍。1997年至2003年美股升升跌跌变化不大,楼价却年年上升;香港股市这段时间大上大落,香港楼价在这七年便十分妻惨。

许多人崇拜毕非德的「价值投资法」。其实,当真正价值出现之时,大部分人视而不见,例如1982年中英谈判时,有谁愿意在香港买楼?2000年1月又有多少人相信未来金价可大升三倍?国企股最初来港上市时又有谁看好?去年第一季有谁看好内地A股同内地房地產?反之,在不适当时刻入市者却多不胜数,例如 1997年第三季乃本港最多人买楼的日子;2007年10月在港股直通车谣传下,引发大量资金入市买港股。我老曹不是说价值投资法不行,而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毕非德的智慧。请记住「dance till the music stops」,即不要猜顶、不要抄底,当趋势形成时加入、趋势结束时退出。一如太极拳中的「推手」(顺势而行),说易不易、说难不难。没有人可以在最低价入市,没有人能可以在最高价离市。请学习闻歌起舞,音乐停止便返回座位。2010年不是2009年的encore,但又不容许2008年歷史重演。 2010年股市最大可能是上上落落,吹无定向风。通常一个大泡沫爆破后都有一个小泡沫出现。

2009年是否Echo Bubble?

上一次欧洲取消金本位制是1914年,引发美国房地產投机及1929年华尔街危机,然后出现30年代大萧条,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,美国经济才出现大繁荣。这次美国在1971年取消金本位(20世纪金融中心已移到美国),亦引发全球房地產投机潮及2007年10月美股狂潮。30年代式大萧条相信不会出现,但过去二十年日式经济衰退恐怕在美国已开始。如没有中国、印度等因素影响,相信全球通缩2008年7月已开始(当时CRB指数见473点);在中国、印度等新兴工业国需求刺激下,才令商品价格自去年2月24日起反弹至今年1月6日,是否只是一次中期调整?木宰羊。有人认為,美国推出量化宽鬆政策后便可逃过30年代式通缩,但从过去二十年日本情况看,却证明此法不行。

原材料价格今年将回落

商品指数2008年8月已见顶兼大幅回落,去年2月至今上升的推动力量是中国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方案;中国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入口商!今年波罗的海乾货轮指数连续数星期回落,反之中国货柜运费指数至今上升12%,代表中国出口在上升,但原材料入口可能减少(去年入口太多)。今年1月份中国向欧洲出口钢铁较去年12月升50%,成為欧洲入口钢铁的最大来源(佔总入口量16%),令人担心去年中国大量入口是趁低入货用作今年出口。如上述分析正确,今年起原材料价格将进入回落期。

《金融时报》3月7日文章指出,长达三十年的「金边债券」牛市接近死亡边沿。至2008年12月止过去四十年,全球债券指数平均每年升 4.89%,OECD国家股市指数平均每年升4.02%,即1969年至2008年这段期间揸债券跑赢揸股票,但2009年起形势逆转,小心全球经济正由低利率期走向高利率期,上述改变影响深远。

希腊经济只代表欧罗区2.7%GDP,為何令欧罗出现如此大跌幅?理由是投资者担心唇亡齿寒,因為其他国家经济情况亦不遑多让。希腊负债共3500 亿欧罗,如无法履行合约,可引发主权债券危机。希腊的问题同日本接近,就是出生率太低,只有一点三个,结果十个祖父母只有六个子女、四个孙,整个国家人口进入萎缩期,加上希腊平均退休年龄是五十八岁……。问题是,四个孙子如何供养六个父母、十个祖父母?

今天大部分港人家庭只生一个子女,如没有新移民来港生孩子,香港早已变成「老人港」矣。但如内地人纷纷跑来香港生孩子,香港又怎应付?2001年香港终审庭裁定:1997年7月1日以后,港人在内地出生子女必须轮候来港;反之,内地人在港出生子女可获「香港人」身份。当年(2001)内地人在本港所生子女共六百二十人,随着上述法例生效及2003年自由行开始,到2008年超过二万五千人,去年接近二万九千人;过去仍以深圳、广东省為主,目前已遍及全国各地,估计数字不断上升,结果令本港医院生意大旺。目前内地父母在香港出生的人口数目已超过十八万,大部分在十岁或以下,其中住在深圳者不少每天到港返学(因香港提供中、小学免费教育)。由於内地实行一孩政策,即第二个子女没有入学权,数目已超过六万。為阻止内地父母来港生子女,医管局宣布去年10月起有所有公立医院不接受上述申请,即来港生子女者今后只有找私家医院接生,费用1.5万元或以上。

内地人港生子女衍生社会问题

近年来自广东省以外内地父母来港產子数目大增,这批小孩应不会来港上学,但长大后可以来港工作,甚至申请公屋和领综援,但亦可能永远不回香港。十年后,这批「港生」孩子日渐长大,香港政府如何应付?将成為香港另一社会问题。

教育水平高低,同投资是否成功完全无关。不少经济系教授的投资成绩可能不及一个小学程度投资者,理由是他「知」得太多。我老曹的投资成绩亦不及 2003年6月前去世的母亲。我母亲1975年初才开始买股票,她的作风是永远只买入不卖出,每次股市大跌后她便将手上现金全部买股票,例如1982年年底、1989年6月、1998年9月……。结果她的投资回报率跑赢他的儿子(自认是投资专家)。这说明知得太多不一定是好事。机构投资者较散户优胜地方是他们知得更多,但在股票市场,知得更多不代表表现出色,许多时反而累事。理由是知得太多很容易產生偏爱(predisposed),因偏爱会產生投资盲点及感情用事。例如在2000年是很难游说投资界精英们相信黄金牛市已开始;2007年10月之前亦无法叫他们相信金融危机已出现。所谓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,愚者千虑必有一得」,各位仍记得格蛇在1996年12月认為美股进入非理性亢奋吗?但1997至99年美股每年升幅都高达27.6%!

1 comment:

ziana roy said...

Thank you for sharing such great information.
It has help me in finding out more detail about critical illness plan